为官常思廉,慎行人身安
邱慎耕
近日,工作之余,翻读徐州市廉政文化丛书《读文思廉》集萃一书,深感要言警句,振聋发聩;现身说法,警钟在耳。清正廉明之士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佩;贪官污吏痛心疾首的悔恨之状,可叹可悲;恢恢法网对腐败分子的严厉惩处,大快人心。掩卷深思,感触良多:党政领导干部,只有心中思廉,谨言慎行,方能成就事业,身家平安。
廉洁奉公,是作为领导干部的必要条件,是古今中外对为官之人的起码要求。仅能廉洁,不一定就是好干部,因为一个干部除了廉洁奉公之外,还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为民谋利,建功立业。但不廉洁则肯定不是好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自古以来对官员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形象的生动写照和由衷褒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则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则我为人不值一文”。封建官吏张伯行的座右铭,是对为官之人应严于律己、体恤爱民、廉洁奉公的高尚人格的严格要求。“无私无畏”,“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是领导干部敢于秉公办事、树立形象、建立威信的豪气之源。
为官清廉,是由官和权的性质所决定的。官,即现在所说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与权力密不可分。领导干部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权力是领导干部在职责范围内的进行支配和指挥的强制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干部身份的获得一种是通过上级任命,另一种是通过选民(或党员)选举。但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都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干部是党和政府的代表,应视人民为衣食父母,甘当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人民的“父母官”;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公权,只能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而不是用来显示威风、谋取私利的私权。因此,官位和权力都具有两面性,都是“双刃剑”。领导干部是公众人物,既有经常出现在公众场合,指挥人员、调配财物、显露风光的一面,又必须置身于公众视线之内,处于公众监督之中。权力,用来为民谋利,为民造福,就可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事顺身安;而以权谋私,则国法难容,必身败名裂。故领导干部,应心中常思清廉,用权做事之时,当慎之又慎。
我国古代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即自己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着高度的自觉性,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则之事。“慎独”既是一种修身方法,也是一种评价道德水准的标准。做到“慎独”,靠的是个人的自律修养,体现的是一种情操和坦荡。
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从政,从自律的角度来讲,当然需要进行严格的的“养廉”修养。这种修养,最高境界是源于高尚的道德、坚定的信念、严格的自律而发自内心的不愿不廉;其次是出于个人名声的保持、功利的目的,自己不得不廉;再次是因怕不廉败露受到惩处而自己不敢不廉。党员领导干部最好是能够通过个人修养达到不愿不廉的最高境界,最起码也要为了个人名声、不受惩罚、事顺人安而廉洁从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慎名、慎利、慎亲、慎友、慎色。
“慎名”,就是要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声,合法追求名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想青史留名,既是人之常情,也是个人追求成功、实现价值的动力。因为名与功是紧密相连的,大凡青史留名之人,必是立德、立言、立功之士。碌碌无为、于世无功、于民无利之人,决不会青史留名。刘青山、张子善倒是名声显赫,一提起腐败分子自然会想到此二人的大名,但那不是青史留名,而是臭名昭著。
领导干部求什么名?怎样求名?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结果。古人云“求名当求万世名”。焦裕禄、孔繁森等优秀党员领导干部,追求的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名节,保持的是党员领导干部勤政廉洁的名声,靠的是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履行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民谋利,因而才能业绩彪炳史册,英名永垂千古。而有的领导干部,一味追求的是个人出名,光宗耀祖显名,出人头地扬名。为出名而不择手段,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热衷于在广播里留声,在电视上留形,在报纸上留影,题词簿上留字。结果在老百姓心中留下的是摆花架子、不干实事之名。有的干部为了显示自己的“名人效应”,违反规定为不正之风开后门、打招呼、递条子;更有甚者,为了谋官求名而行贿,结果事与愿望,上当受骗,官丢名失。徐州市原市长陈耀南因求官谋名而落马下台、身陷囹圄的教训,领导干部当谨记在心。
“慎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合理合法地取得自己的正当利益。在领导干部身上,责权利是统一的,什么级别的干部,行使什么权力,承担多大的责任,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都是有明确规定的。除此之外,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法律制度规定以外的特殊权力和利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的就是因贪婪成性、不当谋利而导致灭亡的道理。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应牢记谋利当谋万人利,利为民谋是本分;切不可用权谋求一己利,利到己手失民心。不义之财切勿取,伸手被捉必成真。但看贪污受贿人,谁不因利伤自身?为官之人当慎利,取之合法方安身。
“慎亲”,就是要正确处理与亲人的亲情关系。亲情,是一种由血缘关系维系的真挚情感。世上之人,大都有亲人;正常之人都会有亲情。领导干部,也是父母生养,也有七情六欲,也应孝敬父母,善待亲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但是,领导干部不同于一般的人,一是公众人物影响大,二是如用权不当危害深。领导干部在对待亲人、表达亲情上,一定要慎重,要符合相关的规定。比如亲人的婚丧嫁娶就应按照规定的规模、标准进行,不能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更不能借机大肆收受礼物。子女的上学、就业、提干,就要按正常程序,凭借他们本人的能力,领导干部不能出面为其“疏通路子”、“打通关节”。亲人中有想利用自己的权利谋取不当之利者,自己应不逊亲情,坚持原则,顶住不办;亲人中有违法犯罪者请你出面,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时,你应大义灭亲,秉公执法。如此等等,看似身为领导干部无情无义,六亲不认,实际上表现的是领导干部的凌然正气,体现的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彰显的是对亲人的挚爱,对人民的大爱。
“慎友”,也就是要慎重交友。人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一首歌中唱到“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交友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广交朋友,刘伯承同志与少数民族头领小叶丹交友结盟传为佳话。但是,由于领导干部的身份、影响力不同于一般人,交友这种看起来只是个人私事、生活小节的问题其实也与领导作风、形象挂起钩来,甚至于决定事业的得失成败,影响干部的升迁沉浮,危及身家性命。因此干部交友要慎之又慎。一是在交友对象上要慎重选择,不能滥交朋友。要交志趣相投、过失相规、患难与共、相互砥砺的忠友、畏友、诤友,切不可交那些成天拉你混迹于酒场、牌场、娱乐场的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更不能交那些仅看重你手中的权力、把你作为实现他不可告人目的之工具的利友。其次要把握住与朋友交往的原则。与朋友交往,要严格区分私人关系与工作关系,凡涉及工作关系,再好的朋友也要秉公办事,不能因友废公,丧失原则。再次要把握好朋友间财物交往的尺寸。朋友间逢年过节或遇有喜庆之事,送点礼品或现金表达庆贺之意属于人之常情,然而一旦金钱数额巨大、礼品价格不菲,就超出了人情的范畴,就难免带有“行贿”的嫌疑。此时,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头脑清醒,设法相拒。否则这些送礼之人今后求你办事时,你就会受制于人,不办难还朋友情,办了会丧失原则,犯错获罪。
“慎色”,就是要能抵御住异性美色的诱惑,不犯“作风”方面的罪错。古人云“万恶淫为首”、“保暖思淫欲”。随着经济的发展,待遇的改善,生活条件的提高,一些不法分子感到钱、物已经不是领导干部的急需,于是改变战略,由以往的以钱物行贿改为以美色行贿,出钱给领导干部提供嫖娼宿妓的条件,拉你下水;有的女人为了利用干部达到自己不能正常实现的目的,不惜主动投怀送抱,暗取证据,要挟干部;更有一些领导干部因放弃世界观改造,追求低级趣味,道德堕落,生活糜烂,或在外包养情妇,或搞婚外恋情,主动嫖娼宿妓。结果既败坏了党风,损坏了领导干部的形象,又让自己落个名誉扫地、削职罢官、甚至身陷囹圄的可悲下场。沛县原县委常委胡金龙的落马,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道德沦丧,嫖娼宿妓,被娼妓要挟敲诈,为了满足女人的金钱需要而收受贿赂,结果落个丢官损名、阶下为囚的可悲下场。正是:色字头上一把刀,领导干部要记牢,异性交往须当慎,抵住色诱方为高。
总之,领导干部只有心中常思廉,日常重养廉,用权当谨慎,不越违禁线,才能够广获民拥护,事业得发展,人身保平安。
(本文在江苏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读书思廉体会文章”评比中获二等奖)
崇尚清正廉洁 提升人生品位
——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有感
夏柏年
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每个党员干部都会在提高认识、接受监督、廉洁自律、履行职责等方面有所感悟和收获。
在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员干部要经得起在纷繁复杂情况下的各种诱惑、挑战和考验。而在实际挑战和考验面前,往往有的人面对不正之风和歪门邪道,不敢理直气壮的揭露和抵制;有的人面对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思想松懈、斗志涣散;有的人面对金钱和各种利益的诱惑,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等。我以为,《廉政准则》的颁布实施,为保障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提供了及时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对于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提升人生品位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清正廉洁,乃为政之本。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许许多多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清正廉洁的形象久久传颂、深入人心。清正廉洁,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品质。清正廉洁不仅是党员干部的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品位和精神境界。
人生品位是人格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体现,是人生目标的再现,是我们汲取精华、去除糟粕、充实和完善自我的动力,它决定着人生前进的方向。提升人生品位,重在提高思想素质、加强道德修养、纯洁心灵和规范行为,实质是脱离低趣、庸俗,走近文明、高尚。提升人生品位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清正廉洁是人生品位之应有内涵。崇尚清正廉洁是提升党员干部人生品位的必要条件。
崇尚清正廉洁、提升人生品位,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确立清廉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是人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根本。实践党的宗旨,重要的是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学习先进科学文化和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党员干部的职业道德行为,常常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导向,其核心的是公仆意识。唯有全身心的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崇尚清正廉洁,才能确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内容的清廉的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高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
崇尚清正廉洁、提升人生品位,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核心是要树立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党员干部要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要始终牢记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奉献也越多;要始终清楚明白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要始终以正直的公心自律,以普通人的良心自省,以公仆的爱心自责,以清廉高尚之心自勉,保持平衡、踏实、健康的心态,自觉地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崇尚清正廉洁、提升人生品位,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追求人格的高品位、高品质和高素质。要按照党章和《廉政准则》的规定和要求,从自身做起,事事讲原则,处处讲党性,弘扬正气,反对歪风邪气。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所言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廉,严格自律,管住小节。做到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在政治上做个坚定的人,经济上做个清白的人,作风上做个正派的人。
崇尚清正廉洁、提升人生品位,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只有心系百姓,为民干事,群众才会选择你;只有切实把群众的口碑作为政绩的标准,做到群众不满意不撒手,人民才会信任你。党员干部遵守《廉政准则》,就要勤勉敬业,埋头实干,做到善谋事、会干事、真干事、干成事,要常思创新之责、常谋创新之策、常有创新之举,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干事业、促发展,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立得起,一生才能走得稳。
《廉政准则》既是廉洁从政的规范,更是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的宣言和承诺。让我们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崇尚清正廉洁、提升人生品位,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本文在江苏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读书思廉体会文章”评比中获三等奖)
《通往廉洁之路——中外反腐败的经验与教训研究》读后感
尹新平
腐败是一个全球性、历史性难题,被国外一些学者称为“政治之癌”。对于正处在深刻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之一。《通往廉洁之路——中外反腐败的经验教训研究》一书是由我国知名反腐专家季正矩教授撰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全书50万字,分上、中、下三篇共12章。上篇:他山之石——国外反腐之道与倡廉之措;中篇:历史镜鉴——中国历史王朝兴衰的腐败解读;下篇:千里之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书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这从一些章节的标题就能体现出来,例如:腐败——现代文明的毒瘤;消除孕育腐败的温床——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跳出治乱循环圈——依法治腐;以权制权——监督和约束权力;减少腐败的诱因和动机——官员自律、以薪养廉;反腐支点——重建社会道德、提高民众素质;反腐国别研究;一面镜子——腐败与苏东剧变;在腐败泥淖中挣扎的历史王朝;私有制下反腐可以可能;正确认识中国反腐斗争;反腐败热点理论问题探讨等。通读全书,深深感觉到该书不同于一般的反腐论著,字里行间显现着作者厚实的历史底蕴、敏锐的现实感、宽阔的世界眼光、多维的研究方法、生动的笔触,无论书的结构、标题设计、研究视角,还是书的研究内容、论述方法和具体结论,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独具匠心的感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蕴味。
坚持正确的理论研究方向和立场十分重要。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很多,一种声音的背后往往有一种利益作支撑。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作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站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分析、思考和研究问题。在书中,作者既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进行了腐败解读,又对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反腐败问题上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也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总结了前苏联东欧地区共产党失去政权的教训,还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进行了探讨。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讲过:“人是一根芦苇,是所有生物中最脆弱的生物,但这是会思想的芦苇。一滴水可致他死命。但是即使整个宇宙来反对他,他仍然高于自己所有的对手,因为他能够认识死亡,而盲目的力量是没有意识的。所以,我们的全部的优点就在于我们能够思想。”腐败是一个全球性热门话题,打开电视、报刊和网络,世界各地五花八门的丑闻接连不断,真真假假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高谈阔论不时涌出。作为一名大学党务工作者,对于腐败问题仅仅出于义愤、玩世不恭、满腹牢骚甚至人云亦云、道听途说,传播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是不行的,热衷于趣闻佚事和热闹情节的猎奇也是不足取的,应该本着理性、严谨、求实的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多挖掘现象背后的东西,多总结一下一个个具体个案所蕴涵的一般性、规律性东西。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反腐败理论研究应该热话题冷思考。
宋朝真德秀把文人的人格追求和价值实现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看来,这句话并没有完全过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外历史证明,腐败也能亡党亡国。作为一名大学党务工作者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社会关怀精神,充分认清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社会角色,探求真谛,激浊扬清,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通往廉洁之路》是一部冷静深思、富有创新和经世致用的学术力作,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通过阅读此书,我自身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党性修养,强化了纪律意识与法制观念。
(本文在江苏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读书思廉体会文章”评比中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