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不可能忘记日本曾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把许多中华儿女推向了革命的道路,这其中也包括我。”
8月12日上午的北京,阴霾的天空正下着一场不小的雨。望着窗外一片婆娑的世界,原中央纪委委员、检查室主任李坚,这位年近87岁的老人,心绪似乎又回到了六十多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
“1938年6月,我从家乡鄄城县步行了近百里来到聊城东关山的山陕会馆,加入抗日游击队,担任宣传干事。当时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在城里到处贴标语,像‘宁死不当亡国奴’、‘赶走日本鬼子,保卫自己家园’等等。”李坚老人回忆说,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日常的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吃的“军粮”都是老百姓支援的,就是把馒头切成片再晒干,赶上下雨天,馒头片上都长了毛也照样吃。身上穿的衣服也没法换洗,生出许多虱子,天天都要自己捉。“我当时从家里出来去部队的时候是夏天,只拿了一条单子,过不了冬。我就又来回走了百里多路,从家里拿了一条被子回来才过的冬。”老人告诉记者,如此恶劣的环境丝毫也没有消退大家的革命热情,“打败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这一坚定的革命信念让我们不畏任何困难。”
“在聊城待了一段时间,我进入聊城政治干部学校学习。当时的校长是张郁光,任仲夷担任政治教员。可是没过多久,聊城就被日军攻陷了。”出于保存革命力量的考虑,在日军攻陷聊城之前,李坚等没有参战经验的文职人员被部队转移到了城外,李坚回到了家乡鄄城县。
1938年12月,李坚经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田楼村村支部书记、鄄城县旧城区区委书记。“后来鄄城县成立了地下县委,组织上让我作民运部长,一方面去发展新的党员,壮大革命队伍;另一方面动员当地青年去参加抗日前线担架队。”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他当民运部长的时候,天天骑车去周围的村子里动员青年,通过联系自己上学时的同学,不断发展新的党员。1939年,李坚在鲁西区党委党校学习了3个月,后担任濮县县委书记。“当时县委没有钱,甚至连粮食都没有,我们都是从自己家里带粮食吃。夜里还要悄悄地去敌占区侦察,与那边建立联系。日子虽然过得很苦,有时还要冒着很大的危险,但大家都没有什么怨言。”
1942年,日军派出3万人从菏泽地区由南往北进行拉网式的扫荡,被称为“9·27”大扫荡。濮县也在日军的扫荡范围内,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组织命令李坚带领一队干部撤出日军的包围圈。“当时鬼子从南往北拉‘大网’,抓了不少人。我带着一些人由北向南去,结果在黄河边上相遇了。好在我们当时在内河堤沿着河边走,鬼子是在外河堤沿着河堤走,中间隔着河堤,我们就悄无声息地跑出来了。”老人告诉记者,当时的情形很危险,附近几个县城也有一些同志在突围过程中与日军正面相遇,因为敌强我弱,在交锋中损失惨重。
1943年10月,日军又发动了“10·12”大扫荡,李坚身边的许多战友都在这次扫荡中不幸遇难。“当时有个区委书记叫王枫起,头部被鬼子砍了一刀,他的助理员也壮烈牺牲,还有的同志被汉奸给活埋了。”老人回忆说,当时谁都有可能不幸遇难,李坚所在的濮县还有一些村庄被日军施以了“三光”政策。
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李坚老人感慨万分:“说实话,那时的环境十分恶劣,随时都有被捕甚至杀头的可能,但我从没有动摇过。我想,正是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让我战胜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也正是这种革命信念,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最终取得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