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Undefined array key "cacheTitle" in /var/www/html/uzcms/ddxiaozao.com/index.php on line 1141
 아이폰 바카라 전세계 - 신뢰할 수 있는 사이트
廉洁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修德品廉

发布日期:2016-03-31    点击:

修德品廉

李宝华

《说文解字注》中“廉,仄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意思就是,“廉”也叫“仄”,本意指正厅的侧边,由于正厅的侧边具有棱角、平直和方正的特点,后来引申为清正、节俭、严于律己。“廉洁”一词,《辞源》上解释为“公正,不贪污”。“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廉者仁心

最早把“廉”与政治行为联系起来的是《周礼》,给“廉”字定义了六层含义。“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六廉”就是考核官吏政绩优劣的准则:廉善,指善于行事,能把事情做好,清廉而政绩优异;廉能,指能彻底地推行政令,清廉能干;廉敬,指不懈于位,谨慎勤劳,尽职尽责,清廉而忠于职守;廉正,指公正廉直,品行方正,清洁正直;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清廉守法;廉辨,指明辨是非,头脑冷静清醒,清廉明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并将这个大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这就是“仁”,也即“人”。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为官从政的思想,这些思想逐步演变为“节行”与“清廉”两个对官德有重要意义的观念。《论语·尧曰》记载“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将廉政思想教化给弟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些人继承了孔子的廉政思想。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从两方面发展了“仁”,即“性善论”和“仁政”。《孟子》主要学说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由此阐发出“仁政”、“王道”、“爱民”等主张,其廉政思想主要体现在“义利之辩”上。《孟子·离娄下》记载“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晏子也明确提出廉政概念并躬行不怠,其廉政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重民与爱民,还提出应重视人才、强调统治者自身的廉洁是廉政建设的中心环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廉者,政之本也;谦者,德之主也。”

老子将官德思想物化,以水德、江海之德等阐释为官从政要善利天下、处下处后、不与民争利、清静寡欲、谦卑能容、无私仁爱的思想。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第五十八章》记载“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墨子倡导的兼爱、利民、尚贤、节用等,是宝贵的官德修养思想。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他的言论编成《墨子》。《墨子·修身》记载“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庄子强调顺应自然法则,不以人的欲望强求自然,要安时而处顺,提倡修养内在的德行,全生保身。《庄子·齐物论》记载“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中国自古重视道德教化,廉政思想以及廉政制度就受到思想家们以及历代统治者们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廉都有阐释论证,将仁政思想与廉政有机结合,反映了统治者执政的需要与人民安定生活的迫切需求,成为此后统治者倡导的官员修养。

廉者立志

树立廉政之风,提倡“立志”,志即“意志”,立志需要“明志”。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儒家之志乃“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树立理想境界、磨砺坚强意志;“外王”,就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公职人员虽不是圣人,但总当洁身自好,服务国家。“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志向立得高远,拒绝腐败的能力才可能增强。一个人即便没有“圣人”之志,起码的君子之道还要遵循。

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留给后人一本重要著作《传习录》。王阳明一生主张“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指出,圣人有“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王阳明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一个人清心寡欲,矢志不移,这是人心向上的最好状态。然而很多时候,人心是浮躁的,东追西逐,不知所至。所以,王阳明说:鸡鸭放出去了还要收回来,更何况是自己的心!王阳明的思想对今天仍然有教益。

廉者生畏

行廉政,拒腐败,领导干部应有个“畏”字。陈毅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人民咫尺手自缩。”其实这里就说到了一个“畏”字。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不敢伸手,怕的是“党与人民在监督”,怕的是“万目睽睽难逃脱”。说一个怕字,是就自我修养而言,凡是遇到个人利益得失的时候,就要三思而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刻记住,一失足将酿成千古之恨。孔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矩”,在今天来说,就是党纪国法。有了这个规矩,对其有敬畏之心,时刻想到“不逾矩”,得到的将是更大的精神自由。当一个人拿着人民给的权力,肆无忌惮地去以权谋私,必然召来人民的怨恨。贪污腐败可以使贪鄙的心理得到满足,许多贪官落马,走上不归之路,就是心中少一个“畏”字,至少是这个“畏”字没有对他产生最大的威慑力量。

《礼记·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用今天的话来说,人常处在两种状态之下。一种状态是有人监督与提醒,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个时候保持头脑清醒容易做到。然而也有这样的时候,离开了受监督与提醒的环境,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道义与真理不彰不显,处于“隐微”的状态,那就全靠你自己了,这就是慎独。为官者对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心存敬畏,才不敢擅用权力;对赋予自己权力、为自己衣食父母的人民心存敬畏,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为官者应做到施政处事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系爱民之情、常存敬畏之心,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廉者知耻

《论语》说:“行己有耻”。说的是人都要有自尊、自爱之心,不要做出令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丧失了耻辱心,一个人就到了良药难救的地步。“知耻近乎勇”,是说知道什么是耻辱,这样的精神自觉会给人带来勇气。胜己者,胜人。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孔子说是“知耻”的结果。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又说:“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欧阳修也讲过,“廉耻,是立人之大节”。这也就是说,自我修养,应该从知耻开始,一旦有了羞耻之心,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做人有小节大节之分,知道什么是羞耻是做人的“大节”,万不可轻视。

康有为讲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这也是说纠正不好的风俗,要从知耻做起,让社会上每一个人有羞耻之心,社会就会有希望。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培养知耻明德的风气,重在教育与“督责”。

领导干部懂得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光荣。耻字从耳,“耻”字的原义是对可恶不伦之事的舆论鞭挞与精神谴责,是骂声不绝的斥责。强调“知耻”,就是教育党员干部孤立和反对腐败行为,形成不容腐败的社会舆论,为反腐倡廉提供公众性舆论支撑,占领和挤压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

廉者无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思维,就是以历史为镜鉴来观照和指引现实的思维。执政党的历史思维,就是以史为鉴,运用历史智慧治国理政。执政党的历史思维,是传承根基血脉、保证治国理政连续性的重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在多个场合强调反腐,强调既防止纵蝇为害,也决不养虎为患;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经常抓,也要长期抓,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历史作为最好的教科书,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科学总结中华民族的昨天、立足中华民族的今天、着眼中华民族的明天,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走向未来。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励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领导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把历史作为最好的老师,从中汲取最好的营养,着力提高文化素养和领导能力,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为官清廉的领导干部,一心为党、为国、为民,心底无私天地宽,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一辈子清清白白的为人为官,自会廉者常乐,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待退休年老回想往事岁月,扪心自问,一生无愧于党和国家、人民,心中没有疙瘩和愧疚,岂不乐哉!

(摘自2016年2月26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版权所属:슬롯 머신 잭팟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大学路1号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邮编:221116